阅读理解与欣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

  • 题目分类:现代文阅读
  • 题目类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 查看权限:免费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已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已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被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筋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摘编自《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焯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在唐朝,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已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我是瞎子[美]坎特帕森斯先生刚刚走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我是瞎子 [美]坎特  帕森斯先生刚刚走出旅馆的大门,就有一个乞丐沿着大马路走过来。这乞丐是个瞎子,拄着一根瞎子常用的斑斑驳驳的旧拐棍,小心翼翼地敲打着路面,慢慢地向前移动脚步。乞丐的脖子很粗,长着绒毛,衣领和口袋上满是油腻,一只大手握着拐棍的弯把,肩上搭着一条褡裢。看样子,他还卖点什么东西。  空气里满含着春意,金色的阳光洒在柏油路面上,暖暖的。帕森斯先生一动不动地站在旅馆门前,听着瞎眼乞丐“嗒嗒嗒”走过来的声音,心里突然升腾起一股对所有盲人的怜悯之情。帕森斯先生想,自己活着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湖畔李萦枝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湖畔李萦枝  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像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②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象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③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濛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无主体熟人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无主体熟人社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鲜见。仅就农民城乡流动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等话语主题。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所显现的特点一直是经验研究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对于以陶渊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杏黄月张秀亚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杏黄月张秀亚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地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空气是炙热的,透过了纱窗——这个绿色的罩子,室中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电扇徒劳地转动着。桌上玻璃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地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这是这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这还是一个孩子送来的,他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将这一缸热带鱼放在桌子上:“送给你吧!也许这个可以为你解解闷!”  鱼鳞上的银光,在幕色中闪闪明灭。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闪烁一阵子,然后

查看答案